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1-1-4 11:14:02

光谷新产业活力奔腾

新产业活力奔腾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517fea54-e425-4fa3-b581-761ecf3006f4.tif.1在武汉,中国光谷释放新动能,涌现新兴产业的澎湃动力。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e46d0721-0439-4456-aaee-1d6efc7cd371.tif.1武汉动车基地。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b6328e0d-d952-44a6-bb21-11aa1d4e4e87.tif.1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光纤系列产品出口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9b33e81c-46ec-41d3-b203-e06a0453c9a9.jpg.1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430a3966-7848-4772-b2b1-0713fe5929d6.jpg.1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pic/202101/04/4bc14cc4-6626-4232-abf6-877faff8878b.jpg.1
大江奔涌,潮平岸阔。长江母亲河宛如一条巨龙,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总书记2018年4月在湖北作出重要指示: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北坚定前行——5年来,在破立之间“腾笼换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5年来,持续发力“双十”工程,舞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5年来,绿色赋能发展,绿意添彩生活,绿水滋养家园。长江之滨,崛起新产业2020年11月初,联影医疗在汉研发成功中国首台9.4T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打破了我国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的“卡脖子”难题。眼下,联影正在武汉加速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端医疗设备基地,让鄂产高端医疗设备能够参与全球竞争。这,只是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母亲河永葆生机,让滔滔大江充满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北铆劲前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牵引力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马不停蹄。2018年8月,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启动绿色发展58项重大事项、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7440.6亿元。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绿色程度、产业链长度、项目深度,以“五度”标准为引领的项目纷纷开花结果,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我省产业和区域竞争力。长江之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孕育生长。“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奔向万亿级——2020年9月,由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制造的“MOTO刀锋”5G折叠屏手机下线,销往全球160个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小米、京东方、天马等企业纷纷发力,托举“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链。生物医药飞速崛起——光谷奔跑在中国生物第一方阵,集聚生物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助推500余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59项新兽药、69项国审作物新品种获批上市销售。数字经济打开更大未来——数字经济国内百强中近四成企业在汉生根、落地、成长,或以商招商,或相携而来,托起武汉数字经济产业链条。航空航天奔向星辰大海——中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湖北造”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甲,以一箭三星方式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商业发射;“虹云·武汉号”卫星顺利升空,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第一步……放眼荆楚,武汉片区形成“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襄阳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倒逼转型,迈向更高端如果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光点”,代表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则体现着阵痛后的新生力量。风雨过后有彩虹,阵痛之后是新生——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道路纤尘不染,路旁林木葱茏。拆除临江码头、装置设备后建成的生态长廊,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昔日刺鼻的化工异味不见踪影。变化来自实施企业“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拆除沿江装置22套、报废资产达12亿元;投资10.7亿元对园区全部环保装置进行提档升级、扩容改造,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水不入江……2018年7月,湖北全面启动沿江化工“关改搬转”。曾经“锁江”的化工企业一个个关停、改造、搬迁、转型了。不破不立,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历经3次搬迁,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越搬越好”。在多次搬迁中,企业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其率先推出的高端产品三嗪酮类能耗比传统产品低40%,污染减少一半,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搬迁企业不是简单“物理位移”,而是“涅槃重生”——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升级设备、工艺、管理和产品,迈向高精尖、绿色发展之路。“万企万亿技改”刷新工业颜值——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2017年起实施的“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2万亿元,开展技改项目1.16万个,一批5G智慧工厂、无人车间、智能生产线相继建成,让汽车、食品、石化、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出“新芽”。身处传统纺织行业,武汉裕大华投资3.3亿元,建成全流程智能纺纱项目,用工量降低71.7%,运营成本降低14.85%,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精准施“减”——2019年10月14日,随着最后一炉火红的铁水冒着雾气缓缓流出,61岁的武钢1号高炉永久关停。距离1号高炉100米外,炼铁集控中心正在加紧施工。两个月后,一座现代化的炼铁管控中心建成投用。绿色理念,浸润着荆楚绿色,正在成为湖北经济越来越鲜明的发展底色。绿色综合联运体系加快构建——汉十高铁、浩吉铁路、郑襄高铁等铁路通车,全面提升武汉全国铁路枢纽地位,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放射状城际网构架初步形成,襄阳、宜昌两大铁路新枢纽正在确立。汉十高铁接入全国2小时至5小时高铁网;郑渝高铁郑襄段通车,打通襄阳、鄂西南通往中原城市群、京津冀的大通道;浩吉铁路这条北煤南运战略大通道,使襄阳、荆门、荆州跃居长江中游重要的煤炭转运基地。绿色发展示范如火如荼——宜昌“壮士断腕”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襄阳探索以减量化增长推进绿色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绿色颜值与科技含量;鄂钢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打造企业“绿色转型”与城市相融共生的典范。绿色产业勃发生机——潜江利用地下替代盐卤资源和现有盐化工产品配套能力,打造光纤光棒制造区域总部;恩施利川齐岳山风电,打造清洁多元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仙桃构建非织造布产业集群,擦亮“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金字招牌。更多“绿色”在荡漾——绿色金融释放活力。长江产业基金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起设立湖北长江航天产业投资基金,为火箭、卫星助力;三峡集团在宜昌开展水环境治理试点,11个项目总投资149亿元。绿色流通添彩生活。开展绿色商场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省8家企业被商务部命名为绿色商场,7家企业被纳入首批百家“绿色饭店、放心消费”示范企业名单。倡导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勇 柯皓 梅涛制图:万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光谷新产业活力奔腾